更新时间:2024-01-09 09:16
1959年,Margiela生于比利时,并于1980年毕业于Antwerpen’s Fine Arts School。毕业后他一直以业余设计师为生,幷达五年之久。于1985-1987年间担任Jean Paul Gaultier助手,1988年决定以自己名字创立品牌,于是成功创立了如今人所共识的Maison Margiela.
一向以解构及重组衣服的技术而闻名,他锐利的目光能看穿衣服的构造及布料的特性 ,如把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短外套、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造成一件毛衣。Martin Margiela的设计极具环保概念,但更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其作品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象力。此外,Martin Margiela有着与众不同的处事作风,他从不曾于时装展中出现,更一直用旧衣架、旧人像模型来陈列其新设计,就连缝在衣服的卷标都只用白色布片,或圈上0-23其中一个数字的布片来示意衣服所属的设计系列,如0号系列意指Artisanal系列,女装基本衣饰则以6号来示意 ,10号是男装系列的代号,鞋子便是 22号,而印刷品及配件就是 13号;随着系列的更新,亦会有更多不同号码的出现。
Martin Margiela的服装在表象上,也于“旧”字中体现一种“不完美的完美”,即便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成衣,面料也均经过“做旧”的处理。若是遇上没有见识的干洗店老板,洗干净烫整齐了,反倒由原来的“纯金”,一下变成了“镀金”。Martin Margiela的零售空间也如出一辙,无论是boutique还是大百货商店专柜的陈设,均散发了一股陈旧、不施精作的气息,与周遭其他品牌光鲜的时装形成鲜明对比。粉刷得不干不净的墙壁,呈现出脏兮兮的白色,均激发起怀乡的旧情。
时装学者的最爱
Martin Margiela向来是时装学者的最爱。Alison Gill最先将他的服装描述成“解构的时尚”,认为这是一种“具有影响力的法国风格,表现哲学思想与解构主义,就如同雅克·德里达的文章一样。”只是Martin从来不提“解构”二字,“老祖宗”德里达本人也不曾解释“解构”。阅读过学者们关于Martin Margiela的长篇大论的读者,相较与Martin Margiela庞大的消费者而言,简直是杯水车薪。
两个系列入手
若要取得Martin Margiela的精华,可从1997年同一概念的两个系列入手——“假人模特”(mannekin)是衣工最常用的工具之一,它们拥有最经典的身材比例,用以立体地支撑起服装。Martin Margiela在这个系列中,将包裹在假人模特身上褐色、粗砺的面料剥离下来,巧心剪裁成马甲,披挂在真人模特的身上,成为这个系列的主体。面料上所留存的“stockman”和“semi couture”字样很重要,提醒观众面料的原初功能。而另一组作品,则保留了打版时在面料上留下的辅助线条,并将不经拷边的线头与缝褶一一暴露在外。
无论是假人模特身上的粗布,还是那些衣物制作过程中的辅助线,Martin Margiela均把服装制造背后的一地鸡毛,粗暴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。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前卫服装一派也曾提出过不矫饰,保存一切人工痕迹的主张——“审美层面必须被针脚取代 ”。然而Martin Margiela却无意毫无智力难度的功能主义服装,在他可与haute couture比肩的高超技术的改造下,时装工业所刻意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,成了审美的重点。
Martin Margiela每一季的设计概念非常清晰,所有系列整整齐齐地排开,好似一篇篇的“命题作文”:1990年春夏是“金属、纸张和塑料袋”;1991年春夏是“牛仔裤变形记”;1992年春夏是“丝巾的华丽转身”;1997年是“时装背后的一地鸡毛”;1998年是“平面服装”;1999年春夏,则是“10年回顾,再玩一遍”……Martin说:“使用现成品再设计,其实很困难重重,我们将之视为一项设计上的挑战,而并非出于环保的原因。其结果,便是这些元素获得了第二次生命。”对Martin来说,审美还是重要的,原初素材的功能被化为无用的装饰。他的创造更像是“为艺术而艺术”。
他的创意也远未止于衣服,他那花样百出的秀与静态展示,也颠覆了传统时装工业的常态。他把秀安排在汇集了非洲人和阿拉伯人,巴黎最穷的地区之一;或是在废弃的地铁通道里;也有可能在荒弃的停车场;也曾在马戏帐篷里作过表演;甚至将他精心制作的新品video,安排在巴黎的10间咖啡馆里同时播放。而模特也并非专业,没有装模作样的猫步,反倒像极了一个当代戏剧场景,“模特”只是混杂在人群里,恰好穿了Martin Margiela的衣服而已。时装在Martin Margiela那里,并不携带明日的梦想,只沦于日常。甚至连模特也可以不要,仅仅就是一些与真人等高的木偶,又将时装带往“终极身体”的另一个极端。
从三宅一生开始,越来越多的时装设计师,怀揣着制造“永恒服装”的梦想,渴望将服装带离“欲望的法则”,与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斗争到底。
三宅一生在季季更新的时装线以外,最先端出了“永恒”系列;山本耀司梦想服装能成为个人的标记;川久保玲也总是强调自己的服装超越了时尚,能走向永恒。Martin Margiela则是众多设计师中,与艺术结合最紧密的一个。
1997年,Martin曾在荷兰的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博物馆举办过一次个展。他从10年的作品中精选出18套,用白色与灰色的面料重新制作。披挂着这些衣物的假人模特被摆放在玻璃展览空间的外部,让服装在日晒雨淋中渐渐旧去。而整个展览的关键在于Martin与细菌签订了一个“协议”——他将某种细菌、酵母和霉菌像撒胡椒粉一样撒落在衣物上,于是服装迅速进行着自我摧毁的过程,颜色、形状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。这批可怜的服装,在展览的过程中,日益惨不忍睹,如出土文物一般脆弱不堪。如果说前卫的日本设计师还保留英雄主义的情结,追求大理石般的永恒性的话,那Martin Margiela索性比他们走得更远,把服装带入了更有意思的话语系统中。
创意独具的展示、为每季新装制作的video、网站设计、印刷品、店面空间的设计,均构建起了Martin Margiela的聪明世界,而不仅仅只是件衣服而已。他的网站堪称是最佳服装设计师网站,将这个隐形设计师成功带入了虚拟世界。
Martin Margiela是个真正把玩时装体系的人,他不但能够出世,也同样能够入世。在Hermes担任创意总监的日子里,再一次证明了他在传统制衣上无可挑剔的技术;而Maison Martin Margiela在“Artisanal collection”以外的产品,说穿了也只是毫不刺激的商业服装而已。当看到硕大的户外广告里,手捧手机或茶饮料的周杰伦和F.I.R.都穿着Martin Margiela的T恤的时候,此时的心情很复杂,不知该会心一笑,还是嗤之以鼻。